第97章_如果这是宋史
笔趣阁 > 如果这是宋史 > 第97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97章

  这当官也太容易了吧!赵光义……他是不是在恶搞?

  但是这一切还没完呢,等到这一科的新任状元吕蒙正等人向赵光义辞行时,新任的皇帝对他们说——到了任上,好好当官,要是发现了什么不便于百姓的事,可以尽快处理。

  也就是说不必上报!

  薛居正等人开始大喘气,赵光义却更加和蔼可亲地说——众位爱卿,想必你们初次当官,没什么钱吧。这样好了,我给你们每人20万贯,作为你们的行装钱。

  还有什么好说的吗?一来是赵光义突然多出了这么的好学生(天子门生嘛),他高兴;二来,这时他真的非常、非常、非常的有钱。

  他哥哥给他留下了满满登登的封桩库、左藏库,里面金银财宝数不胜数,刚打开的时候晃得赵光义差点昏过去,这么多的钱啊……这得怎么才能花完啊?而且就在这次开科之前,他还有了一大笔意外的收入。

  话说左藏库,里面有三个库房,由不同人分别掌管,而且货钱与金帛分开收藏。这一年,三库房分官中的礼部员外郎贾黄中要升官外放当知州了,临行前要交革清楚,于是寻查。发现一个小屋子锁得紧紧的,他打开一看,里面有好几十个大箱子,里面装的全都是黄金!

  史称“计其价值数百万,乃李氏宫阁中遗物”,这里有个疑问,是哪位“李氏”呢?五代时称帝的只有后唐李氏,和南唐李氏。说是后唐的,开玩笑,想想当年刘承佑为了对付郭威,恨不得把老婆都卖出去当军饷,国库里扫得一根毛都看不见,还能有这东西?

  那就只有是李煜带来的了——曹彬让他回宫收拾好东西,历史记载,李煜真的带了几十箱子黄金进的开封……不管是谁的,这些钱都没入帐(未著于籍),贾黄中报了上去,赵光义等于平空发了笔横财。

  所以他有心,也有力给他的文人们不按常理出牌的升官发饷。

  现在要留意的,是这一科,即赵光义继位之后的第一科,史称“龙飞榜”的进士们都有哪几位。他们是状元吕蒙正、榜眼李至、探花温正舒,以及王化基、臧丙、马汝士、王沔、张宠、陈恕、宋泌、吕佑之,还有张齐贤。

  这些人在政治舞台上像火箭一样的迅速蹿升,速度之快举国震惊,他们中至少有四个人当过太宗朝的宰相,而且最快的一个当选时年仅40岁。其他人中知制诰、尚书这样的高官更是比比皆是。这都让当时的人不平,更让后世的人猜疑,这到底是怎么了?是这些人的运气太好,好到了没有道理可讲,还是赵光义真的是个“冲人”,从刚开始就少不更事,开始乱来?

  但历史又早就证实了,赵光义心机深沉,智计过人,是个不可多得的治国良君。

  之所以这样做,目的只有一个——把国家真正地抓在手里。

  国家是由人组成的,尤其是官场,赵匡胤走了,可他的影子还在,尤其是他留下的官员们。这些人不仅会随时拿赵匡胤说事来比较赵光义,而且在他们的眼中,赵光义的身上无论如何都不会有他哥哥的神秘光环。

  毕竟他们曾是赵光义的同事。

  那么与其费尽心思去改造一批人,为什么不直接提拔起来一批新人呢?这些中了选的白丁们从此一步登天,试想他们会对恩主赵光义效忠,还是对已经是过去式的死人赵匡胤听命?

  只要不是傻子,赵光义扔过去的每一顶乌纱帽,甩过去的第一块铜板,都会换回来十倍百倍的回报。历史证明,赵光义马上就收到了丰厚的回报。几个月之后,他的手就伸到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,成功地把全国所有州县的行政权完全收归中央,并且迅速整顿钱币,规范金融市场。

  宋初时每百钱实际只有48钱,赵光义提升到以77为百数,并且规定每千钱重量必须达到4斤半以上。

  初见成效,于是顺理成章的,文人们的春天就结束了。

  他们直接进入了盛夏。

  赵光义决定修书。他命令翰林学士李昉、扈蒙等10多人编纂《太平广记》和《太平御览》。《太平广记》也就算了,这本书收录的是汉魏到宋初的小说野史之类的杂书,修成共500卷;《太平御览》就非同小可,它初名叫《太平总类》,分55部,4558类,共1000卷,征引各种书籍达1700多种。

  修书,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内核中例来都是一件经天纬地的大事,它除了传承文明的基本功能之外,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。凡有这种以国集书,继往开来的行为,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是昌盛富足的,当时的那位国君是圣明贤良的。比如说《永乐大典》与朱棣;《康熙字典》与康熙;《四库全书》与乾隆。

  书以人成,人以书传……这是千古赞颂的盛事。

  但是书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修的,《康熙字典》、《四库全书》就不用说了,以《康熙字典》为例,它修成时,已经是康熙55年了,满清正是鼎盛时期。就算是朱棣在永乐元年,刚登基就开始修的《永乐大典》,也是明王朝建国34年以后,那时候朱元璋早已经把天下变成了自己的朱家大院,子孙们除了自己窝里斗之外,再没有什么天敌。

  可是赵光义呢?这时的宋,只建国区区18年,不仅北方有强虏契丹,以及北汉,就算在长江以南,还有吴越和陈洪进的漳、泉两州还在版图之外,何况他还刚刚当上皇帝,他有什么资格修书呢?

  但他就是这么做了,而且很快就做了一件更大的事。

  修崇文馆。

  说起崇文馆,文人泪不干。不管我们的国家曾经怎样的动荡,生民怎样涂炭,我们从来都不曾扔下自己手里的书本!就在五代这样的乱世里,都一样存留着“三馆”——昭文馆、史馆、集贤院。

  它们就是当时的官方存储天下图书,集纳世间才俊的地方。

  但它们是什么样子呢?史称宋初时,三馆建在右长庆门东北,仅小屋数十间,而且“湫隘卑,仅庇风雨,周庐徼道,出于其旁,卫士驺卒,嘈杂其旁”。乱了这个程度,朝廷要是命令三馆的学士们受诏撰述,写点官方文书,学士们都不在三馆内正规的办公室写字。

  赵光义亲自到三馆看了看,他摇摇头走了,随即就下令,在左升龙门东北为三馆选新址,即日起昼夜施工,不惜成本,要好、要快,要比皇宫还要美观精美!(轮奂壮丽,甲于内庭)就连亭台楼阁的设计图纸,都是赵光义亲自画的。

  一年之后,新三馆终于建成了。史称迁旧馆之书,分贮两廊。东廊为昭文书库,南廊为集贤书库,西廊为史部群书,分为“经”、“史”、“子”、“集”四部,共六库图书。其书原有一万二千余卷,平蜀得书一万三千卷,平江南得二万余卷,又下诏开献书之路,于三馆篇帙大备,正副本凡八万卷。

  赵光义赐名新三馆为“崇文”之院,借此以诏告天下“扬文抑武”的决心。

  提起历史,人们总会习惯性说:“……历史长河……”这没错,只是不大精确。就像提到人生,人们总是用长跑来比喻一样,乍听没错,细想全错。

  因为真正的人生,是短跑。长年累月的准备,艰苦卓绝的训练,都只为了关键时刻的冲刺。然后,人生定型。

  历史也正是这样。

  它的长河中闪烁着无数的关键时刻,这些或光明、或阴暗、或惨烈、或讳莫如深的瞬间时刻,才是我们人类的精华体现。其后所有的漫长岁月,都不过是它们的附属品,用来稀释、淡化当时的浓郁内核。

  就像公元976年10月21日这一天。

  这一天在宋朝历史上的份量并不是特别的重大,只不过它的个性太鲜明了,绝对的独一无二。这一天的清晨时分,宋朝所有的臣民们刚刚从床上爬起来,就突然间全体面无人色,瑟瑟发抖,就像瞬间同时看到了牛头马面,给他们送来了阎王爷的早餐请柬。

  一点都没有夸张。事实上,他们中稍微有些头脑的人,马上就回想起了17年前,甚至是22年前……那时候他们活在五代十一国里,随时都会血肉横飞、妻离子散、人头落地,那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!

  一转眼就这么多年了,好日子过得多了,大家也就都习以为常,见怪不怪了,似乎这17年以来他们的富足、安定,甚至都能重新奢谈一下的尊严,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。可是这一天的早晨,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问题——这一切都是谁带给他们的?

  答案是柴荣……还有赵匡胤。

  但是赵匡胤却突然间死了——就在昨天他还好好的,可只是一夜之后,就被宣布已经是一个死人!

  恐惧瞬间袭来,这时候,宋朝的全体臣民们才突然发现,他们的全部福祉,还有生命的保障,竟然是这样的脆弱,完全都维系在一个人的生死存亡上。这让他们发抖,因为谁都知道,赵匡胤只有一个,是没有任何人能替代的!

  但是别怕,这还不算什么。这一天注定了非常刺激,带给他们的绝不仅仅是害怕这种单调乏味的情绪。没过多久,这些人的眼睛就都瞪圆了,变得不相信自己的耳朵。这……这是真的吗?新皇帝居然马上就诞生了,而且竟然不是赵匡胤的儿子,而是他的弟弟——赵光义。

  历史记载,在这一天的清晨,宋朝原晋王、开封府尹赵光义在其兄长、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灵柩前奉遗诏即位,成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。

  这时候,宋朝子民们的感觉就开始分层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d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d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