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9章_如果这是宋史
笔趣阁 > 如果这是宋史 > 第369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69章

  无论是像“失业,婚变,朋友背叛,亲人离去”这样的大事,还是今天买菜时多花的两块钱这样的小事,都有它们的唯一性,决不会、更不应该去根据所谓的胸怀大小而有所变化。

  照她这样说,大富豪就不在乎几个铜板吗?两个实例,华人首富李嘉诚曾经在停车场趴到地上,把自己超豪华房车下面的一块硬币捡起来;目前纵横神州大地,无所不在的温州太太炒房团,她们都是身价超大的阔太太,可是在屋子里放着床,工人说要80块钱的手工费,她们二话不说,操家伙自己就干了。

  这才是真理。

  无论在谁的面前,一块钱就是一块钱。人生更是这样,必须直面。危险来临,问题到了,如果我们紧张了,说明它的危险性大到了让我们必须紧张。这种紧张是可贵的,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提高警觉,发挥力量。

  我也举个例子,说明讲究“心态”的操蛋。

  中、韩足球对抗。中国队上场之前,领导讲话,以我为主,放松心态,正常发挥……这真是个疯子!韩国人那边都两眼血红,不惜动用各种场内外阴招了,中国这边还要放松,这纯粹是找死。

  于丹在第二章“心灵之道”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——“宋朝苏轼在《留侯论》中也曾经论述过勇敢,他把那种真正的勇敢叫做“大勇”。他说: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,必有过人之节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,匹夫见辱,拔剑而起,挺身而斗,此不足为勇也。天下有大勇者,卒然临之而不惊,无故加之而不怒。此其所挟持者甚大,而其志甚远也。”

  于丹得出的结论是——“在苏轼看来,真正的勇者有一种“过人之节”,他们能够忍受像韩信那样的胯下之辱,而成就辅佐刘邦决胜千里、扫平天下那样的大业。他不会像平常人逞一时之勇,图一时之快。这是因为他的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,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。

  所谓“卒然临之而不惊,无故加之而不怒”,是很难做到的。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有修养的道德君子,不去冒犯别人,但当别人没有任何缘由地时常冒犯你,你能做到不怒吗?

 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这种情况:

  比如一个人在星期一莫名其妙地遭了一顿暴打,他星期二就开始向各个朋友复述这件事,到星期三的时候,他已经郁闷得不想出去见人了,到星期四的时候就开始找碴儿跟家人吵架了……

  其实这意味着什么呢?意味着你每复述一遍就像又被打了一顿,意味着事情过去之后,你每天还在继续挨打。

 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,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,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,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,更有好心情。

 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,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,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,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。”

  苏轼是什么人呢?先不说,我会在宋史里一点点用真实事例来分析给大家看。看他说的道理,和于丹总结出的道理。

  既然“人情有所不能忍者,匹夫见辱,拔剑而起,挺身而斗,此不足为勇也。”是不足道的勇敢,那么下面所说的“天下有大勇者,卒然临之而不惊,无故加之而不怒。此其所挟持者甚大,而其志甚远也。”就是大勇了。

  于丹举了韩信受过的胯下之辱。

  说来这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毒瘤。韩信复活了都会痛哭流啼。他生前有那么多的牛B事大家都不提,非得用这件超丢脸的事来当他的人生标签。

  “他们能够忍受像韩信那样的胯下之辱,而成就辅佐刘邦决胜千里、扫平天下那样的大业。他不会像平常人逞一时之勇,图一时之快。”

  这说的都是哪儿跟哪儿,韩信的胯下之辱只证明了一件事,那就是他的单兵做战能力太差,如果够强,直接杀了那个无赖小子,又有什么坏处呢?

  他以后就成就不了大业了?!

  开玩笑。

  至于苏轼所说的“匹夫见辱,拔剑而起。”更是放屁的话。我的看法是,不管是匹夫,还是一个国家,必须得做到见辱即拔剑。这样才能保住起码的国格、人格不堕。

  至于为什么,看大家感不感兴趣,看大家同不同意。同意了,我就没必要多费笔墨,不同意,说出来为什么,我再接下去不迟

  王安石来时是一块许愿石,满足了宋神宗所有的愿望;王安石走时变成了一块肥皂,经过反复搓洗,他自身变小了,混合着众多的污垢泥沙俱下。

  留给神宗皇帝的,是一个相对干净健康的宋朝。

  面对这样的局面,宋神宗显露了一个非常高超的心智。他的所作所为,真切地体现出什么才是纯粹的中国人。证据是两个概念。

  第一,请问职场中,最有想法的是谁?很有趣,不是一把手,通常是二当家。他们隐身在一人之下,外面广阔精彩天空,都隔在一张窗户纸的后面,与他们无缘。这个过程越长,他们的想法就会越多。

  觉得老大太笨,自己被埋没。

  于是乎只要机会到来,他们都会疯狂地表现自己。不管是多年压抑一朝释放,还是才华暴发不可遏制,其行为都是井喷效应。

  可宋神宗不是这样,他的行为非常符合中国最传统、最高深的审美观点。即第二条,花未全开月未圆。它是一种修养,一种境界。

  花全开之后就是枯萎,月满圆之后就是损蚀。只有将开未开,将满未圆之时,才是最美丽最长久最值得回味的时刻。

  这七个字是清朝末年挽回满清命运的汉臣曾国藩一生的信条,同时也是从远古就一直存在于我们中国人心底里的准则,直到21世纪的现代仍然根深蒂固。

  比如中庸思想。

  不要左倾冒险,也不要右倾极端,力不可以出尖,思不可以不成圆。之后世界才是和谐的,人生才是幸福的。参照这一要点,宋神宗做得极其出色,他在王安石的背后当了近8年的二当家,突然面临一片巨大的天空,想到不是张扬自己,而是平衡。

  在他看来,王安石之前做得太猛太狠了,8年过去,纵观全局宋朝需要微调一下。怎么实施呢,当务之急是找个新宰相。

  以中国之大,俊杰浩如烟海,无法胜数,可千万人之中,唯有这一个才是最正确的选择——前首相王安石的儿女亲家吴充。

  吴充是个老资格官员,标准的宋朝高官,同时也是职场中的另类。在生活里,总会有这样一种人,他们学问很高,人品很好,向任何人微笑,但没人能走近他三尺之内。在他们身上,冷淡和礼貌融为一体,在一大群人之中,显示出绵里藏针的个性。

  吴充就是这样,他面对司马光时表示尊敬,可不趋附;面对王安石时,敢于表现自己的想法,公开阐述新法的不便。这样的一个人,天生地造在这时上台,给宋朝各部位矛盾轻轻地淋下点清水。

  以吴充为主搭配的领导班子,都在为这个思想而服务,只是谁也没有想到,当上了首相的吴充突然间摇身一变。以前的谦谦君子,那轮未满的圆月、未开的鲜花变得尖锐了起来。

  他向神宗建议,把司马光、吕公著、韩维、苏颂等反对派从外地招回来,连同当年与王安石势不两立的孙觉、李常、程颢等数十人也一起回京,大家一起商讨国事,力图振作。

  ……振作你个头啊,这些人扎堆回京,结果只会有一个。废掉新法,走回头路。

  神宗很失望,吴充怎么会这样呢?之前几十年的修养都是假的?也是做过枢密使的人了,怎么算也有工作经验的人,怎么会突然失常。

  其实不需要奇怪,这就是一把手效应。谁当上首相,谁就会原形毕露,性格里一直以修养、矜持、道德来约束的本真东西,都会自发地跳出来,彻底还原自己。

  而世界很奇妙,它有自己的周期变化,除非您是能翻手为云覆手雨的乾坤人物,不然,不必皇帝来打压你,逆流者自己就会撞中礁石。

  吴充撞中的那一块,名叫蔡确。

  蔡确大家应该还记得,在王安石上元夜骑马进皇宫事件里,他义正严辞地教训了王首相,连带着把皇帝也顶得够呛。而顶人,是官场中、人生中非常高难的技术,大家可以向身边看一眼,不管顶的技术高低,只要敢顶人的,都受人尊敬。

  最起码没人敢轻易招惹。

  蔡确是北宋神宗年间的顶人高手,顶王首相让他得到好印象,顶吴首相他得到了光辉的前程。他这样说:“汉朝时的前两位宰相萧何、曾参是冤家,曾参接班时却不改动萧何的成法。现在新法是陛下亲自建立,由上一任首相王安石协助完成,下一任首相吴充就要以私仇败坏,这是什么品德?何况来回变动,让下面的老百姓怎么适应?”

  一句话,吴充你的人品有问题!

  吴充下课,接任的是王珪。王珪是神宗朝里的一大活宝,这人号称“三旨宰相”,即上朝“取圣旨”,在朝“领圣旨”,下朝“已得圣旨”,是一位非常难得的贴身秘书,至于首相的权威、责任、义务,他全都扔到了一边。

  其余的官儿跟他也差不多,基本上都是些废物。想介绍他们都不知从哪儿下手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

  到南宋时圣人朱熹出世后有句话是经典的答案。那时朱熹的弟子问,王安石为何没能第三次拜相,继续改革,反而让一群乌合之众立于朝廷?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d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d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